将汽车产业做成高技术产业,是长安汽车为中国汽车产业所做的贡献,也呼应了科技立国的国策。长安以科技创新驱动,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塑造了底层竞争力。长安的能力与目标,正在得到更好的匹配。
文 /《汽车人》张敏
多数时候,将困难想多一点,总不是坏事,可以多做准备。但有些时候,把困难想的太大,甚至把自己吓倒了,可能适得其反。
(资料图)
3月底,国家统计局发布了制造业PMI(采购经理人指数)为51.9%,比上月下降0.7个百分点,高于临界点,制造业仍呈现扩张态势。其中,位于高景气区间,表明大企业运营更加积极。
这一数字出乎很多人的预料,2月份舆论谈的都是“要过苦日子”的调子,主要论据是国内消费不振作,而海外需求因美元利率高企也在走跌。
但实际上2、3月的高PMI显示,国内生产端释放速度远高于国内消费端。消费端需要一些政策撬动,也需要供给侧提供让利手段去激发。
拉动消费,长安发展势头猛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促进大宗消费”的工作建议。
汽车产业是大宗消费的重要支柱型产业,长安作为国企、央企,必须要承担与国家利益一致的社会责任,同时兼顾企业经济利益。
在3月两会期间,长安汽车就第一时间响应号召,拉动内需,促进市场活力增长。长安汽车作为大体量、商乘业务的汽车集团,其态度和做法,在市场上有强大的示范效应和带节奏的能力,也将国企的担当精神落在实处。
3月份,长安汽车集团销量244996辆,环比增长28.3%;长安系中国品牌汽车209052辆,环比增长28.1%,拿到了中国品牌3月销冠。1-3月,长安汽车自主品牌新能源销量突破8万辆,传统能源及新能源双赛道,都取得长足进步。
其中,长安汽车新能源产品势头迅猛,3月销量突破3.5万辆,同比增长118.6%。虽然有去年小基数的因素,但考虑到今年市场竞争已经大大激化,长安逆势取得如此之高的交付成绩,足以自傲。
3月份,在长安旗下新能源各品牌产品当中,深蓝SL03交付8568辆,Lumin3销量11298辆;而传统产品当中,CS家族销量44941辆,UNI序列销量30935辆,轿车销量24185辆,可谓全面开花。
一季度,长安自主品牌新能源销量突破8万辆;智电iDD系列突破1.5万辆;冠军CS系列突破11.5万辆;UNI序列突破8万辆;轿车系列突破5.5万辆。实现一季度的开门红。
长安汽车不仅打造多款爆款车型,产品阵列注重的更是针对每一个细分市场的差异化打法。大象无形,在几乎每一个价位区间和产品级别上保持存在感。结果就是,或许每一个单项成绩,未必都能夺冠,但整体实力却拿到了销冠。
把握逆周期竞争本源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经济复苏并非全方位的,机电产品大类的高增长,对冲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下跌,这让后者的转型阵痛逐渐消散。在这个过程中,部分社会消费群体缺乏资金安全感,收紧了个人消费预期。
对于全球需求而言,目前是下行周期。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则是在触底之后的反弹,而反弹力度取决于政策和企业运营的积极性。
逆周期大家拼的是成本和效率,工业时代的市场竞争规律,仍然非常有效。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和完整高效的产业链,始终是汽车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这意味着中国企业在制造上仍然拥有综合竞争力。
虽然劳动力成本已经比东南亚、印度等多数发展中国家高了,但依靠科技创新研发能力和现代生产技术,更重要的是依靠成熟、便利的零部件体系,提升了整体效率。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品的价值高地。由此可见,中国市场上的竞争,本质上是产业集群的效率和规模的竞争。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新势力和创业企业,在规模化成本上现在居于劣势。而这些回归传统的竞争内容,是长安这样的大企业集团的拿手好戏。
既然大多数新能源零部件都是货架产品(除了量身定制的“双智”产品,以及和算力有关的硬件部署),决定了作为系统集成商的主机厂,一定不能搞封闭产业链,要搞合纵连横、追求高效和端到端的直供能力。
对于这种越来越明显的技术与规模的双重竞争态势,长安在5年前就已经预见到了。长安的“北斗天枢计划”和“香格里拉计划”,其前瞻之远,每隔一两年我们都有新的认识。
目前,“北斗天枢计划”已经形成以智能驾驶、智能网联、智能交互三大领域技术为支撑,实现智能网联运营,分阶段打造智能汽车平台。
长安汽车已掌握视觉感知、多模融合等200余项核心技术,实现IACC、APA6.0、智能语音、飞屏互动等80余项智能化功能在量产车型上的搭载。同时,发布智能品牌——“诸葛智能”,它将为用户带来“诸葛交互、诸葛智驾、诸葛生态”三大核心体验。
而在新能源“香格里拉计划”之下,长安掌握新能源“大三电”等核心技术400余项,发布七合一智能整车域控制器(长安智慧芯),自主研发iBC数字电池管理系统,研发了MPA、EPA、CHN、SDA四大平台架构。在这些适配性广泛的架构上,可以从容部署多种能源系统。氢燃料电池版的深蓝SL03,因此成为中国首款量产的氢能乘用车。
更为关键的是,在这些计划的实施过程中,长安汽车建立了超过7000人的创新团队。长安汽车预计到2025年,一线研发人员将超过10000人。
塑造底层竞争力
新品牌、新产品在技术层面的突破,是市场容易看到的东西。而数字化生产技术、智能化研发,正在成为长安汽车更底层的核心竞争力。
这些人才团队和新组织架构所产生的技术成果、生产效率的提升,才是规模化竞争的底蕴所在。以往劳动密集型产业,依靠人的自然劳动力优化作为效率提升的手段,在这个时代已经远去了。
从这个角度看,将汽车产业做成高技术产业,是长安汽车为中国汽车产业所做的贡献,也呼应了科技立国的国策。
生产效率提升,就意味着成本下降,也意味着员工收入提升和闲暇时间增加。一家企业做到这一点,对外界影响是微不足道的。但是社会上企业,乃至中国制造整体做到这一点,就会产生巨大的驱动效应,那就是出口和消费双提升(即三驾马车中的两匹)。
前者因为中国制造的质量和技术水平,后者则因为工业企业,能创造更多的中等收入群体。这比缝鞋子、做衬衫,要有效得多。最终,这些收入,部分会转化为消费能力。技术进步和效率竞争,能作为提升消费的根本驱动力。这一点,未必有很多人认识到。
有一组数据显示,在2010年之前,日本据说有1000万个500万日元年薪岗位,现在其汽车产业只能提供542万个岗位,平均年薪为456万日元(约合23.6万人民币)。结合日元对人民币汇率的缩水,已经大不如前。虽然数量上比不过中国创造的汽车产业岗位,但平均薪资要强得多。而且,预计到2028年,这些岗位还将丢掉一半,猜猜他们都去哪儿了?
而今,日本2023年能有350万辆整车出口就很好了。今年一季度,中国乘用车出口82.6万辆,同比增长82.9%。其中,新能源车出口24.8万辆,同比增长110%。再加上一季度商用车出口16.8万辆,总共出口99.4万辆,今年400万辆出口没什么问题。
3月份,长安自主品牌海外市场销量23803辆,表现亮眼。在产业链理顺的情况下,长安将持续发力海外运营,目前仅是个开端。随着竞争力提升,长安汽车肯定要着手产能“外溢”,海外业务上升的“天花板”也随之升高。
长安汽车计划,到2030年,力争实现集团销售500万辆。其中,长安品牌销售400万辆,新能源销售占比60%以上,海外销售占比30%。这一目标是建立在不断增长的新能源技术储备和生产效率的持续改进上。
眼下长安汽车紧跟国家政策步伐,着力推动消费复苏,只是中国制造崛起的一小步。更重要的是,长安以科技创新驱动,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塑造了底层竞争力。
从中可以看出,长安的能力与目标,正在得到更好的匹配。未来在国内和海外市场,长安汽车都将闯下比今天更大的场面。【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
04-19 03:29:02
04-19 03:06:39
04-19 02:53:55
04-19 02:17:10
04-19 01:58:13
04-19 01:51:24